(相關資料圖)
2012年四川經濟總量為2.4萬億元,2015年達到3萬億元,2018年超過4萬億元,2021年突破5萬億元……四川省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,過去十年,四川經濟總量連跨三個萬億元臺階,經濟總量全國排位穩居第6位,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經濟總量躍升之外,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。四川貧困量大面寬程度深,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。經過8年艱苦努力,2020年底,四川62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,115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,解決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。
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勢見效。川渝多領域合作縱深推進,基礎設施、產業發展、科技創新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,生態環境聯防聯控、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扎實推進,成都獲批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,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全面實施。2021年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7.4萬億元,占全國和西部的比重分別為6.5%和30.8%,正奮力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。
基礎設施建設大踏步前進。大力推進以高鐵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,四川高鐵從無到有、持續提速,2021年高鐵運營里程達1390公里;公路路網提檔升級,高速通車里程十年增加超4000公里,2021年四川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車,公路總里程達39.9萬公里,居全國第一;民用航空擴展能級,成都成為國內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,正全力打造中國民航發展第四極。
四川省統計局數據顯示,四川加快把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。2021年四川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15.6%;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,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2.18萬億元;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4012億元,占GDP的比重達到7.5%。2021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1214.5億元,投入強度達2.26%,比2012年提高了0.8個百分點。
十年來,四川先后實施多點多極支撐、“一干多支”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。2021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2.5萬億元,占全省GDP的46.4%,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。市(州)經濟追趕發展,經濟總量千億元以上市(州)個數從2012年的8個增加到2021年的16個;7個區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均超過2000億元。
2021年四川森林覆蓋率達40.2%,比2012年提高4.9個百分點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2021年四川優良天數率89.5%,203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斷面占比96.1%。加快綠色低碳清潔能源發展,烏東德、白鶴灘等水電站建成發電。單位GDP能耗、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均保持下降態勢,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39.5%。
四川提出“四向拓展、全域開放”發展戰略,打造從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的路徑更清晰。開放通道更暢通,出川大通道達到40條,以“四向八廊”為主骨架的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基本形成。開發平臺更多樣,綜合保稅區由1個增至6個,國家級經開區由6個增至10個,累計開行中歐班列9000余列。開放經濟更強大,2021年進出口總額近萬億元,是2012年的2.5倍,年均增長10.7%,外商投資規模穩居中西部第一,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。
四川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推動全面小康質量更高、成色更好。民生保障體系不斷健全,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占比穩定在65%以上,2021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是2012年的2倍,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人口超過523.1萬人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,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超過90%,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發展目標,2021年四川各級各類學校2.4萬所、在校生1627.1萬人。衛生事業持續推進,2021年末,醫療衛生機構床位、衛生技術人員均是2012年的1.7倍,人均期望壽命從2012年的75.2歲提高到2021年的77.95歲。
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艷玲